哇被版主發現原來訪問內容可以線上看耶  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喔

 

文章轉載自

http://www.nmth.gov.tw/Portals/0/epaper/epaper100630/people02.html

 

IMG_3354.JPG

七年級觀點v.s.紀錄片《我愛媽祖》
黃彥慈 最想拍出人的故事

臺北長大的七年級生黃彥慈,高中畢業到英國唸電影,發誓不拍紀錄片的她,卻跟著媽祖臺灣走透透,2010年獨立製片完成《我愛媽祖》紀錄片,在紀錄媽祖信仰的影片中,她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生命感動。

每年媽祖遶境總是吸引許多信徒參與,但虔誠的信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?媽祖信仰對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?24歲的導演黃彥慈,將她的疑問化作拍攝紀錄片《我愛媽祖》的動機,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媽祖這民間信仰,後來甚至也參與進香活動,並且在影片拍攝結束後成為宮廟的義工。

黃彥慈表示,很多人以為會到宮廟幫忙、參與進香活動的不是老人就是中輟生,但她實地接觸才發現,原來也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,希望能夠更了解媽祖信仰的臺灣文化。

每柱香背後的故事

2009 年初,黃彥慈偶然在新港奉天宮牆上發現廟方舉辦的媽祖短片比賽。因為曾經出國唸書,讓她開始回過頭來尋找自己的文化,當一個人在異鄉生活寂寞的時候,媽祖 最能讓她感受到家鄉的味道,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,她就決定參加比賽。在這之前,她對媽祖的認識和大多數人一樣,僅止於偶爾到廟裡拜拜,還有電視上媽祖遶境 時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,究竟要如何拍出媽祖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地位,黃彥慈其實沒有太多想法。

直到有次參加了朋友的受洗儀式,教會裡的弟兄姐妹們分享自己如何在困難中,透過信仰獲得重生的喜悅,這樣的場景給 了黃彥慈靈感。「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每柱香背後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,」黃彥慈說,新聞報導總是把焦點放在進香人潮、陣頭、鑽轎腳等儀式,但她更想拍的 是人,所以她訪談的對象多是信徒、義工,拍攝他們對媽祖的奉獻,分享媽祖信仰所帶來的快樂。

年輕人的媽祖觀點

2009 年2月11日,黃彥慈和攝影師帶著一臺小DV、一塊打版、3包旺旺,在慈祐宮開鏡。有趣的是,在黃彥慈紀錄片訪談的對象中,有八成是年輕人,一般人可能以 為參與的可能都是中輟生,事實上有著更多像黃彥慈這樣,希望透過文化的觀點來了解媽祖信仰的人;甚至也有中輟生受其他義工影響,而決定回學校繼續升學的勵 志故事。「一個可能被社會放棄的人,卻在媽祖信仰中找到一群愛他、關心他的人,讓他再度找到向上的力量。」這樣的故事改變了黃彥慈對民間信仰的觀點,媽祖 對信徒的作用不全然是迷信,還有更多正面的力量。

此外,很多人提到媽祖,總是會想到大甲鎮瀾宮、北港朝天宮等大型廟宇。這次黃彥慈在臺東山上找到一個小小的媽祖廟,當地居民利用農餘時間和耕作的微薄收入修整媽祖廟,存了20年才有錢為媽祖買下第一頂轎子,也讓她深受感動。

媽祖保佑 心誠則靈

黃 彥慈認為,臺灣民間信仰和西方宗教最大的差別在於,民間信仰沒有聖經的經典可以教導信徒應該怎麼做,只能在參與活動或儀式的過程中,透過人和人的關係,去 了解民間信仰所想要傳達的意義。「民間信仰教了人一些待人處世的道理,還有積極奉獻的態度。」不管是大家在進香活動中的相互扶持,或者是在地信徒送水、送 食物、提供住宿的熱情,甚至是上萬信徒一起進香的壯觀場面,無形中都拉進了彼此的距離,聯繫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。有媽祖信仰的人也比較樂觀,即使遇到挫折 也會想著「媽祖保佑!」,隨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。

早期,臺灣經濟並不富裕,民眾只能透過信仰祈求平安、小孩好教養,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都市化,像黃彥慈這樣在臺北 長大的年輕人,反而希望在媽祖信仰中找到屬於這塊土地的味道,讓這項本土文化繼續傳承。有些年輕人可能會說,去到了廟裡不知道該怎麼拜拜,黃彥慈卻認為心 誠則靈,現在許多宮廟的志工團體也在提倡這樣的精神,只要能看到信仰的本質,不一定要透過任何宗教儀式,才能表達自己對神明的虔誠。

從20分到2小時

從原來只要拍攝20分鐘的短片就好,黃彥慈卻在過程中更多有趣的故事,更深入而廣泛地探討,發展成2小時的影片,並陸續在臺北、高雄、雲林、屏東等地舉辦紀錄片的巡迴播映,讓更多人看到在熱鬧的宗教儀式下,媽祖究竟在信徒心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。

黃彥慈現在正計劃著要發行《我愛媽祖》的DVD,「我希望它可以是免費的。」或許哪天在宮廟裡看到免費贈閱的不只是經書而已,還有由黃彥慈所執導的《我愛媽祖》DVD,讓更多的臺灣人都能分享媽祖信仰的喜悅。(撰文╱魏佳卉   攝影╱尤能傑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lovema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